非遗传承人杨小平:巧手塑匠心 泥韵传千年

   日期:2025-09-15    作者:arrfb 移动:http://252fm.essoso.com/mobile/quote/604.html

在耀州区关庄镇稠桑村,有这样一位民间艺人,他用一双巧手让普通的泥土焕发生机,他就是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小平。

眼前这些生动的泥塑作品,全部出自64岁的杨小平之手。

民间艺人杨小平说:“耀州泥塑的特点,就是不彩,他只要抓住人物的这一个表情,细中有粗。”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252fm.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15/200230552.jpg" style="letter-spacing: 2px; background-color: rgb(234, 244, 25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

据了解,耀州泥塑起源于清末,以写实略带夸张的手法,塑造关中百姓的生活百态。与其他泥塑不同,它坚持素胎不彩绘,仅靠泥土本真的质感打动人心。婆媳促膝传艺、孩童欢跳大绳等等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都是杨小平的创作素材。泥塑要活,关键在表情。他手中的刻刀轻轻一挑,人物的喜怒哀乐便跃然泥上。

民间艺人杨小平说:“泥这东西,你像这是只要能捋出形,拿到手里能捏住,不能过硬,也不能过软。过硬了后,反正就做不成,过软了后也塑不成。拿到手里一摸,不沾手,感觉很绵软。这就对了,这就适合了。”

从选土到成型,杨小平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创作。2009年,耀州泥塑被列入非遗名录,这门古老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如今,64岁的杨小平,不仅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市传统工艺技术名师。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252fm.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15/200230722.jpg"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2px; background-color: rgb(234, 244, 250);" />

民间艺人杨小平说:“拿我来说,生活就是很充实。天阴下雨,我做这东西。不管怎么说,这是个作品。”

这些年,杨小平也在不断接受新事物,提升自己的技艺,他还带出了徒弟,让传统技艺得以创新和延续。

民间艺人杨小平说:“不论做到什么时候,反正是做不动了就不做了,现在就不管咋样,有人做,有娃娃做的,也可以说已经学成了,往后咱这耀州泥塑还有人。”(记者:张国轩 刘洋 )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