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个沉甸甸的夏天,一群电池厂工人因长期镉暴露而倒下。部分患者被送往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骨骼疏松、骨骼变形、自发性骨折、慢性肾病……面对国内尚无解药的困境,医生们能做的只有观察和支持治疗。21年过去,当年转入的部分患者仍在病房中等待——时针已走过近8000圈。
但镉中毒“无药可医”的历史正在改写。今年7月1日,我国原创驱镉新药GMDTC(二巯丁二酸甲硫氨酸钠)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正式启动Ⅱa期临床研究。这一成果源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曾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

据了解,镉被世卫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在自然界中常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一般含量很低,正常环境状态下,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当环境受到镉污染后,镉可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
镉被人体吸收后,在体内形成镉硫蛋白,选择性地蓄积肝、肾中。其中,肾脏可吸收进入体内近1/3的镉,是镉中毒的“靶器官”。 其他脏器如脾、胰、甲状腺和毛发等也有一定量的蓄积。由于镉损伤肾小管,病者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特别是骨骼的代谢受阻,造成骨质疏松、萎缩、变形等一系列症状。
进入人体后便长期盘踞肾脏,半衰期长达30年以上。它不仅难以清除,更可能诱发“痛痛病”、肾衰竭、癌症等严重疾病。
21年前,国内外对镉中毒的治疗几乎仍是空白。这起镉中毒事件中的一部分患者被转送至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接受长期观察与治疗。面对这起国内发生、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的中毒案例,医务人员陷入了沉思——“在治疗上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场深刻的职业健康危机,考验着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的临床与科研人员:必须研发出一款能够真正清除镉的药物。

彼时,唐小江博士是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毒理专业的骨干,在多年的临床接触中,他对镉的蓄积机制与毒性有了深刻认识。
“为了搞清楚如何驱镉并且减少药物毒性,我牵头启动了药物研究。”唐小江称,最初的动物实验就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实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副主任蔡婷峰就参与其中,动物实验证明药物安全有效,随即便申请了药物专利。
当时,当时有个问题没有解决:药物有效,但是有效的机制是什么?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打通细胞屏障:肾小管细胞囚禁了镉,却没有天然排出机制。转机源于一次科学顿悟。受降糖药卡格列净启发,唐小江博士大胆提出“入胞取毒”理论:利用肾小管SGLT2-GLUT2转运通道,将水溶性药物送入细胞内部锁定镉离子,再将其安全“押送”出细胞。2010年该理论获专利授权,为GMDTC奠定了科学基石。
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转化,这条路走了十余年。2017年,这个药物的临床研究获市场看到,并且得到第一笔投资。经过6年的努力,2022年11月,GMDTC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进入临床。
2023至2024年,重金属特效驱除药GMDTC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初步显示安全性高、驱镉效果好。
2025年7月1日,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正式启动镉暴露患者Ⅱa期试验。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黄明告诉记者,“这个药物的临床试验,Ⅰa 期纳入的是健康人群,研究其安全性;Ⅰb期纳入尿镉超标的人群,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进入Ⅱa期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其安全性,以及初步探索有效性。其间会纳入尿镉超标的11例研究参与者,数据出来之后,经安全监督委员会监测,有可能会做方案的调整。直到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人数规模更大,从而进一步确认药物上市。”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职业健康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广东省职防院院长胡世杰强调,团队将严格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把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置于首位。在多年构建的“现场-临床-实验室-管理干预”医防融合模式下,该院已牵头制定全国首个《职业性慢性镉中毒临床路径》。
解药背后是等待21年的生命。“国家卫健委建议药物可以附条件批准上市。”唐小江透露,Ⅱ期临床研究完成后有望加速上市进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项突破或将开辟重金属相关疾病防控新路径——从慢性肾病、肿瘤到不孕不育,重金属驱排技术正架起全新的健康防线。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书记郑子谦表示,GMDTCⅡa期临床研究启动,不仅是一项科研任务的开始,本项目聚焦解决这一重大卫生公共卫生的需求,致力于填补有效治疗药物的空白,驱镉药的研发成功将惠及万千受镉中毒困扰的劳动者。
当首批临床受试者开始接受治疗,那些在病房里守候了二十余载的目光,终于映入了希望的曙光。一种药物,承载着一代医者的承诺;一次启程,正将“镉殇”永远封存进历史。
文 | 记者 张华
图 | 视觉中国
海报 | 李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