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进入下半场,终于热闹了起来,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值得关注的是,一批曾不被资本看好的作品如《戏台》《南京照相馆》等,凭借观众口耳相传之力,顽强抵抗着市场规律,票房不降反升,上演了罕见的“逆跌”奇迹。
当观众对平庸作品日益失去耐心,120分钟的“及格”已然无法换取票房入场券。从今年电影暑期档的冷热起伏,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怎么样的电影,才能收获人心?
《戏台》票房逆跌:好故事,总有人愿意看
陈佩斯导演的力作《戏台》,可以称得上是今年暑期档的“黑马”。刚开始电影市场并不看好,预售仅26万,首日院线排片只有13%。尽管如此,《戏台》依然实现了逆袭,票房一路逆跌,4天票房达1.8亿元人民币,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将超过5亿元。(,预测最终票房再次升高,豆瓣评分从开分8.0分涨到8.1分)
谁说《戏台》是“传统喜剧”?剧情片做好了,仍旧是可以做到老少咸宜。起初,很多人认为这是“30年前的传统喜剧”,受众面太窄。然而,认真观看后发现,陈佩斯的讽刺意味很浓,几乎把各路资本讽刺了个遍。
影片改编自陈佩斯创作的同名话剧,电影版在场面调度、剪辑上更加灵活,陈佩斯的表演依然老辣,黄渤和姜武的表演也满是喜感。观众的笑声中也包含了对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从电影到小品,从小品到话剧,再到如今将话剧电影化,每一步都布满挑战与“不被看好”。《戏台》电影版的诞生,走过了七八年的时间,陈佩斯也变成了那个胡子花白的71岁老头。没人愿意投资,也没人相信年轻观众会为一个71岁的老头买单。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下定决心要把电影拍好。因为,他始终相信,好故事,总有人愿意看。
新民艺评作者卜翌近日根据市场上正在上映的三部电影,察觉出中国电影人以各自的创作逻辑回应市场,体现出三代人不同的“味道”。他说作为三位中最年轻一代——80后导演大鹏的新作《长安的荔枝》是“网味”:“持续聚焦社畜群体,以职场荒诞喜剧的方式构建现代人的共鸣出口。”

60后姜文的《你行!你上!》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个人表达,体现出“爹味”。“荷尔蒙爆棚的叙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隐喻的台词,以及对男性英雄主义的迷恋……”
而50后导演陈佩斯的《戏台》体现出“人味”,“全片摒弃了网络段子与视觉奇观,没有刻意追逐潮流,不强行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亦无热点可蹭,而是扎扎实实地讲故事、塑人物。”

从“可看”到“必须看”:爆款要打动心灵也要照进思想
这一轮票房“逆跌”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观众观影决策的改变。观众并没有离开,他们只是把门槛从“可看”提高到“必须看”。
据票务平台数据显示,超过68%的购票者表示,朋友推荐和网络真实评价是其选片的最重要依据,远高于对主演阵容或特效场面的关注度。
社交平台上,《戏台》中老艺术家坚守舞台的执着、《南京照相馆》里定格时光的温情瞬间,成为无数网友自发传播的素材。观众甘当“自来水”,只为让好作品不被埋没。相反,那些叙事套路陈旧、仅达“及格”的影片,纵使有华丽包装,也难逃上映后票房断崖式下跌的命运。观众的选择权日益觉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电影市场格局。
当《戏台》的余韵在影院回荡,《南京照相馆》的影像在观众心头显影,这个夏天电影市场以独特的轨迹刻下注脚。
好电影,从来不需要套路,只需要真诚。未来的电影爆款既要打动心灵,也要照进思想,无论是历史题材的厚重叙事,还是现实话题的爽利剖析,都要找到与观众的连接点。唯有用真诚打磨创作,方能在每一次银幕亮起时,真正赢得观众的心。
综合新蓝网;钱江晚报;大象新闻;环球网;新民艺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