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A震荡收尾,市场里的信号有这么几个:
先看宽基ETF。
超大盘像上证50,平均跌了1.94%,但某上证50类ETF资金还微涨流入3.9亿。
可大盘ETF就不一样了,平均跌了1.59%,资金却大笔往外跑,光某沪深300类ETF就被狂卖49亿,总共流出176.7亿。这意思很明显,机构正从传统大蓝筹撤离,看样子是想调仓避险。
相比之下,中小盘稍微抗跌一些。某中证500类ETF才跌1.23%,不过整体资金还是往外走,可能是为了防御减仓。
再看科创和创业板,分化得挺明显,某科创100类ETF还逆势涨了0.55%,但某科创板50类ETF跌了1.62%,中小科创标的可能更受关注。
有机构认为,短期A股可能进入波动变大的平台期,往下跌的风险倒不算太大。
一是8月1日那天,A股成交额缩量创了年内新高,可回调幅度没那么大,看来资金在当前点位观望情绪越来越浓;二是融资担保比例回落到7月中旬的位置,市场赚钱效应回调得差不多了;三是上周回调的时候,期权市场波动率没放大,ETF期权隐含波动率还小降了点,交易者可能觉得股指还是震荡为主。
不过,指数想往上突破,短期可能有点制约:一来二季度GDP数据比预期强,大家对后续政策力度的预期就弱了;二来中报业绩预告显示二季度基本面还在磨底,业绩驱动力不够;三是美欧经济差距加上美国三季度可能收紧货币政策,美元指数可能阶段性反弹,对风险资产会有影响。
行业ETF这边,医药算是一枝独秀。
医药生物板块平均涨了1.92%,某沪深300医药卫生类ETF涨了2.00%,但资金却净流出18亿,看来部分获利盘开始撤退了。这说明短期医药的防御属性挺突出,可长期资金还在观望。
周期股就跌得狠了,板块平均暴跌3.93%,煤炭、有色领跌,某煤炭类ETF跌了5.11%。
消息上,交易所出手“降温”了——从7月25日开始,对焦煤、玻璃这些商品期货限制单日开仓量,直接断了投机资金炒作的路子。另外,市场本来盼着7月底政治局会议能出更强的刺激政策,比如大搞基建、救房地产,结果会议没给短期利好。
跨境市场里,跨境市场这边,港股吸金260亿,恒生科技类ETF平均跌了3.3%,但资金反而逆势往里冲,某恒生科技类ETF就吸了30.6亿。
机构说,最近股市有三个特点:A股和港股都回调了;港股回调压力更大;之前市场对国内政策特乐观的方向(比如受益于反内卷的有色、煤炭)和对海外流动性敏感的方向跌得更狠。从这能看出,近期回调主要是内外部预期重新修正,外部预期调整可能是主因。
一方面,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猛涨,压制了港股表现。美国关税政策没更进一步的好消息,7月美联储会议上说得挺鹰派。受这影响,上周四凌晨CME期货显示9月降息的预期降到不足40%,美债利率升到4.4%,美元指数还一度突破100关口。全球金融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收紧,对港股的压力比A股大。另一方面,政治局会议没超市场乐观预期,尤其是之前炒得热的周期品涨价预期和房地产政策,态度更谨慎。
不过虽然涨了不少后,预期变动让市场波动大了,但没改变港股中期配置逻辑。其实上周回调反而吸引了更多资金,南向资金单周净流入590亿港币,是4月11日以来最高;主动型外资也出现24年10月以来首次单周净流入。
债市这边也挺热闹,资金抢筹挺凶。某AAA科技创新公司债类ETF被抄底41.5亿,某30年期国债类ETF涨了0.59%,也吸了16.5亿。
机构说,近期债市有三个特征。第一个是波动明显变大。往后看,债市高波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第二个是债市运行“上有顶、下有底”。虽然波动大,但空间有限,短期难有趋势性突破。第三个是股债跷跷板效应放大。往后看,股市可能震荡休整,中期机会比风险大。债市调整倒不用太悲观,但回报预期肯定降了,波动也可能变大,中长期来看,股市的性价比比债市高。
黄金这边也有动静,某黄金类ETF微跌0.77%,但资金流入19亿,消息上,7月31日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远低于预期的10万人,5月和6月的数据还被砍25.8万。这数据一出来,美股直接崩了,科技股集体跳水,英伟达、苹果、Meta都跌超2%,中概股也跟着遭殃,全球避险情绪升温,资金提前躲进黄金里防御。
市场就先说这么多,最后是上周资金流入流出排名前十的ETF,帮大伙添加到下方啦,可以加个自选关注一下哦~
注:最新基金规模、周资金流入/流出规模。
(以上数据均来自招商证券基金评价团队)
王思婧 S10906221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