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短期销售
要与市民共成长
三枝富博 伊藤洋华堂中国总代表
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长
故事从一块牛排讲起。
三枝富博自己掏钱在伊藤买了一块牛排,意在与顾客共同体验,共同感受卖场商品。他说:“推荐商品给顾客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体验觉得好的,那么说话也会有底气得多。”站在顾客的立场,去考虑顾客会有怎样的需求——这是伊藤多年来的坚持,是变化中不变的恒量。
面向未来
与成都市民共成长
为什么自己掏钱买?三枝说因为这样就能体会到顾客花钱是否值得。伊藤的使命是为了让顾客满足,让顾客幸福,同时也要对顾客的失望负责。伊藤致力于打造一个有魅力的,同时是值得信赖的消费环境,在服务、商品、环境、卫生、鲜度等方面提高标准,为顾客带来美好,建立信心。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压力也相应很大,伊藤希望提供一个无压力、放松、放心、安心、不紧张的环境,让人们在这样一个购物与生活的环境中,消除紧张气氛,得到“安全感”。作为董事长,三枝有很强的危机感,他时常会思考:未来的零售市场是什么样?三至五年后是否还能得到顾客的支持?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伊藤会设想若干年后成都市民生活的面貌,预想其高品质需求,从而未雨绸缪,加快创新改革的步伐。为建设营造足以应对未来的企业文化,需要在教育培训体系和组织体系等方面做到全员同一。这不是简单的事,但伊藤愿意去做。因此,伊藤持续派出员工前往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学习,为未来做准备,以赢得三五年后的市场。三枝介绍说,中国香港如今人均GDP36000美元,三至五年后,成都人均GDP也将达到三万美元的水平。成都市民的消费需求发展很快,对伊藤而言,短期内的销售业绩不是目的,而是长期未来与市民共同成长。企业的姿态、诚心、诚意,和顾客的需求,二者融而为一,这才是伊藤发展的方向。
正能量
每天创造新的感动“每天创造新的感动”——这句话是三枝铭牌上的箴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借用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来解释他的观点:尊重自我和自我实现,这是正面的、正能量的需求。相反,负面情绪、负能量的四个心病就是:墨守成规、娇纵、骄傲、自以为是。每天去做新的努力,和他人产生积极的交集,自己也就能体会到正面向上的存在感,心情也会愉快。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一个体系亦然。让别人感动,让自己有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与工作态度。人是可以无限成长的,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成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与此同时,利己只是个人的事业,利他是多人的事业。伊藤做的,正是利他的事业。伊藤希望与顾客、市民,和供应商一起,创造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事业。
三枝认为,国内市场零售总额增加,电子商务份额比重也在增加,网购发展很快,和实体店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现阶段伊藤希望更多地在实体店打牢基础,未来会在成都市区内开超市,而在区县和二级城市开大卖场。三枝提到,明年就是伊藤二十周年,在开店计划上,将会是小店化、散点化的布局,占领未来零售市场的高地。他希望的是,一如既往给顾客一个安全放心的店铺,不欺骗顾客,诚实守信。可能在外人看来只是很普通的理念,但伊藤一步步踏实走到今天,正是从大局着眼,从细节着手,从每一天、每一步做起做好。
百人一步
让人力产生行动力
在三枝富博看来,伊藤今后的战略目标中,企业文化是实现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员工文化。他认为,企业领导有三个方面的责任去建设实施企业文化的构建。一是公司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二是有效合理分配资源;三是让人力产生行动力。而在这三点当中,与员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如何“让人力产生行动力”。“一人百步,不如百人一步”——他希望伊藤全体员工,形成改变的共识,然后下定决心,唤醒干劲,戮力同心。不能对员工只是命令,而是要让员工自发自觉地认同企业方向是对的。对顾客不是发布,而是让顾客认同伊藤的价值。
对于伊藤培养人才,三枝有着很多的思考。现在,伊藤选拔人才的标准更注重大局观,调整职位比过去更频繁,让人才在新的平台锻炼,在更容易更适宜的环境里发挥才干。比起销售业绩,更重要的是怎样处事、怎样思考的能力,面对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调节能力。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他认为,企业和人一样,也会有逆风顺风之时。逆风,正是体现实力之时,遇逆风,要客观看待自己,保持谦虚,且不断努力。认清自己,等到顺风来时,就可以扶摇而上。三枝说,他相信伊藤的实力,迎接下阶段的挑战,赢得未来;也相信并期待樋口昭、黄亚美顺利带领伊藤,改变伊藤,创新致胜。
回答顾客
共同参与商品开发
樋口昭 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 总经理
在刚刚过去的3月8日,伊藤推出瘦身、健康等女性主题营销策略,衣料部一天就卖出了去年一周的业绩。总经理樋口昭表示,市场消费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价格竞争的时代已经完结,现在是价值竞争。以前都是“满省”、打折等老旧的促销手段,现在则需要传递给顾客新颖的内容。对此,伊藤在经营策略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变化。在2016年,将加快推进商品开发、卖场开发,以及品牌战略的深化。
战略创新
推进商品开发
伊藤的卖场结构,以前是根据衣料、住居、食品等进行纵向分类,现在则是横向跨品类,根据主题打破壁垒,如“瘦身”主题,既包括了关于瘦身的饮食料理原料,也包括运动健身的住居商品。今后卖场将强化主题及节日营销政策,前者如旅行、健康、美容等主题,后者如情人节、妇女节、周年庆等节庆。
在商品群战略上,樋口昭表示,伊藤将致力于正品、特色、个性化、日常性、高品质的商品开发。他认为现在的顾客更加追求高品质的商品,顾客的意见和参与非常重要,为了将顾客的构想反映到商品的开发中,伊藤将与供应商一起思考商品、开发商品。在一千多家供应商中,伊藤计划与10到15家就商品开发的新模式进行深入合作。至于第一步的品类,圈定为内衣、床品、女鞋、衬衣、生鲜等。此前,“看得见的放心”系列商品已经进行了初步尝试,颇受欢迎,未来将会在现有规模上扩大4到5倍,现在只做食品,接下来会扩大到住居部和衣料部。此外,伊藤还会进一步扩大导入日本本土商品,如化妆品、食品,以前家电占比较大,今后会逐步加大日常性商品的导入。
打造品牌
回应顾客需求
伊藤历来极为重视顾客的声音,樋口昭表示,伊藤是为了顾客而存在的商场。作为总经理,他每周都会听取顾客意见,亲自过问如何解决,并要求员工在问题解决之后与顾客联系,告诉顾客解决结果。他认为,“回答顾客”是伊藤理所当然的服务。
樋口昭说,伊藤在成都开店经营的出发点,是多方面的。首要是为有利于顾客而努力,为丰富成都市民的生活提供更多商品;同时为供应商带来业绩,为贩卖蔬菜的菜农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升;当然,也希望员工随着公司发展,收入更多,生活更精彩;还希望纳税为市政做贡献。
谈及品牌形象,樋口昭说,希望伊藤能持续得到顾客好评,希望在顾客的心目中,能评价说“这是个好商场,这里的员工也很好”——他说,伊藤正是想成为这样的公司。为了伊藤的品牌战略,目前工作的重点方向就是摆脱同质化、摆脱价格竞争。在竞争越发激烈,商品结构同质化愈发严重的背景下,努力做到与其它店铺有明显不同的、有特点、有存在感的商品开发。樋口昭认为,同质化会让商场与顾客的信赖关系变得薄弱,异质化的特色商品才会与顾客关系变得紧密。伊藤将一如既往,继续做高品质、适中价格、新的商品开发,让伊藤在成都存在的意义得到更好的诠释。
形神沟通
创造心灵卖场
黄亚美 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 副总经理“女人节美丽课堂”、“初生萌宝养成计划”、“伊藤睡眠节”......拿到近期的伊藤DM单,越来越多的顾客发现了伊藤的“新意”:色泽版式传达的时尚新风,以事导引出的丰富商品提案,引领着顾客脚步跨进商场体验更多的品质生活。“虽然变化的表面只是这一张纸“,成都伊藤副总经理黄亚美告诉记者:“DM单所涵盖的是伊藤正在从本质到体制上进行的一系列巨大改变”。
创新
打造心灵卖场
引爆顾客惊喜的远不止DM单。再过一个月,高新店估计会让顾客热情澎拜,进店一楼约四分之一会被改造成运动主题卖场,这在成都零售业还是首创。从1996年亲手开创业界第一张DM以来,创新已经成为黄亚美的独特标签。在高新店做了很多次神秘顾客的黄亚美发现,跑步锻炼完来高新店早晚市的客人特别多,很多中老人客人并非只穿一双跑鞋,而是身着全身专业装备。城市高收入者对健康运动的关注,也突显在高新店消费高品质商品的能力上,黄亚美认为,高新店未来完全可能超越双楠店,成为品质NO.1。所以针对不同商圈特色,伊藤为不同定位的消费者创新商品结构,随着年龄段切换新化升级,“我们将始终领跑在消费者期待之上,如果同步则意味着落后”。
服务力是创新的一部分。黄亚美告诉笔者,随着需求的日益上升,一句热情的“欢迎光临”已经无法感动顾客,和顾客成为朋友才能真正拉近与顾客的距离。在“形”上,伊藤将进行空间设计的变化,让顾客更能融入卖场,甚至不惜撤下一组能带来百万销售的货架,以期客人能与员工和商品之间有畅通的交流。在“神”上,伊藤将创造独特的卖场文化,建立员工与消费者之间的信赖与交流,做个有温度、有心灵感知的卖场。
谋“事”
创造更好顾客体验
歌手在耳边唱着婉转的情歌,可爱的卖花女兜售着娇艳的玫瑰,坐下来浅浅抿一口红酒……这浪漫的情人节不是在路边酒吧,而是在伊藤。按往年的经验,中庭一直是情人节的主战场,鲜花、巧克力都是中庭的主力商品。而情人节当天上午的巡场中,情人节商品的销售却不太理想,虽然商品氛围浓厚,却缺乏了生命力。如何用“事”来贯穿运营?黄亚美当即调集各部门集合卖场资源,零成本打造出可爱的“卖花女”,采购成了“情歌王子”,免费派发的巧克力吸引了市民,红酒留住了大家的脚步……“原来今天是情人节”,“我该买个礼物”,不到下午两点,情人节商品已经断档,不得不紧急调货应对顾客的热情。
黄亚美认为,“事”意味着能带来更多的顾客体验并实现销售,所以伊藤将拔高运营的活跃度。传统的谋“事”在中庭,但伊藤今后将扩大到部门、科室,打造整体的顾客体验感,并着力打造谋“事”的部门,将“物+事”这一方针进行跨越式发展。
本版采写 摄影 吴海峰 贾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