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伊斯坦布尔的第三轮俄乌谈判在短短一小时内草草收场。据《金融时报》数据显示,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888天,造成超过32万人直接阵亡。
会议由土耳其外长费丹主持,他的开幕词只有87秒,强调各方需对全球负责。然而,会议室内外的气氛依然压抑。俄乌代表团刚刚坐定,战场上的无人机便再度升空。
本轮谈判的重要进展是双方在人道主义议题上达成新共识。俄方确认正在履行第二轮协议,完成500名战俘的交换,并交还7000余具乌方遗体。他们还表示如有必要,可以再次利用冷冻设备交还3000具遗体。乌克兰则着重要求归还超过三年被俘的重伤员和年轻人,并同意进行一轮1200人以上的新一轮战俘交换。
在人道主义议题上虽有进展,但关于停火共识的达成却未能实现。俄方建议在接触线实施24-48小时的临时停火,以便双方收集遗体并撤离伤员,但乌方并未做出正面回应。此外,乌克兰代表乌梅罗夫提出了在8月底召开领导人会议的建议,希望通过外部斡旋推动实质性的停火进展。
在技术和军事领域,俄乌则在无人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俄方的“天竺葵”系列无人机不断袭击乌克兰的基辅及多个军工厂,而乌克兰则加大了对抗这些无人机的努力,包括推广光纤无人机技术和研发新型反无人机弹药。
在外部调解方面,土耳其在谈判中继续发挥重要角色,而美国则保持微妙的立场,既要维持对乌克兰的支持,又不愿全面支持俄乌直接对话。北约多国对俄军技术扩展保持警惕,而欧盟多国则呼吁双方尽快扩大谈判议题。
总体而言,尽管第三轮谈判时间短暂,但展现了多重信号。停火共识未能达成,技术竞争和外交调解仍在继续。未来第四轮谈判能否开启,俄乌冲突的走向仍存疑问,每一次会谈结束,战场上的无人机都在为答案增加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