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帅 通讯员 赵凯)8月25日,走进市区春阳路垃圾收集站,每辆进站转运的垃圾车都要进行车体消杀,倾倒垃圾后,车尾再次消杀才能出站。
为有效降低蚊蝇密度,防范媒介传染病传播,市环卫中心聚焦关键场景精准发力,在垃圾处理设施、公厕、环卫作业车辆等重点区域,打出科学消杀“组合拳”。
以“闭环”管理,切断传播链。主城区3座大型压缩转运站和30座垃圾收集站全面推行“满箱即清+全程消杀”的“闭环”管理模式,增加生活垃圾清转运频次,最大限度缩短垃圾在站内的滞留时间,减少蚊蝇聚集机会;严格落实作业车辆进站管理,要求垃圾清运车先完成全面消杀,再进行倾倒作业,杜绝“带蝇入场”。站内每日及时清理地面污水、冲洗残留厨余残渣,定期检修设备密封胶条,严防因污水滴漏、异味扩散吸引蚊蝇。科学调配高压冲洗车及专业清洁工具,对站内外地面、墙面、墙角、垃圾箱体、排水沟及排水口等关键部位开展深度清洁,垃圾收集站根据人流量、垃圾量动态调整消杀频次,每日消杀次数达10至80次。截至目前,已使用消杀药品967瓶,除臭药品120桶,从源头上减少蚊蝇栖息滋生条件。
从“细节”入手,筑牢防护网。目前,主城区225座公厕全面升级防蚊蝇“硬件装备”,统一更换夏季专用防蚊蝇门帘,从源头阻断蚊蝇入侵通道。日常消杀坚持“无死角、全覆盖”,每日对公厕内外及周边5米范围开展全方位消杀,针对便池缝隙、下水道口等蚊蝇易滋生的重点区域精准施药。严格执行“随产随清”机制,确保便池、排污管道无粪污堆积滞留;建立化粪池“每周两巡查、每月一维护”制度,强化日常监测与养护。累计投入灭蚊蝇香2880盒、杀虫剂24瓶、消杀化学药剂2600瓶(每瓶280ml)、小便池防蝇香片2280片,消杀成效显著。
市环卫中心同步强化内部安全防护,针对职工办公场所、车辆停车场等人员及设备密集的重点部位,加密消杀频次,切实降低蚊蝇及病菌对职工健康的威胁,为一线作业及后勤保障人员筑牢安全防护网。持续完善蚊蝇防治长效管控机制,以常态化、精细化的防控行动巩固成效,切实将科学防控落到实处,为市民打造更加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