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科技播撒希望,真情联结边疆——广工青年跨越4000公里的青春实践
2025-08-07IP属地 湖北9

7月13日至19日,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建领航青春志,石榴结籽边疆情”党员实践队跨越万里山河,奔赴祖国西部边陲喀什开展暑期实践调研。从喀什大学的共建交流到红色基地的初心感悟,从少数民族家庭的炕头家访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青春对话,从边疆孩童的科技启蒙到本土企业的深度调研……自动化学子以双眼洞察边疆发展,以双脚丈量丝路热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丝路重镇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青春篇章。

走进西部,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盛夏的喀什生机盎然,实践队首站抵达喀什大学,与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座谈、结对交流,并参观思政基地,感受边疆高校育人特色。

“两年来的对口支援让我们结下深厚情谊。”喀什大学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副书记俞胜清在“粤喀共融 同心筑梦”座谈会上,多次感谢广工自动化学院在党建、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支援,称其“为学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252fm.essoso.com/file/upload/202508/07/135240132.jpg" />

“下学期就要去广工联培了!”“我要考研到自动化学院!”一颗颗求知的种子正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一幅幅合作的图景正在青年学子心中徐徐展开。这些充满青春激情的对话,展现了两校青年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更见证了粤喀两地教育协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疏勒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一曲曲新疆歌舞的文化体验,让两校师生沉浸式感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年来的沧桑巨变、各族儿女共同谱写的边疆发展壮美诗篇。新疆的人文历史在实践队员心中播下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为后续实践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悟西部,胡杨精神激荡青春力量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强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实践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走近西部计划志愿者。实践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嘱托,走进伽师县与志愿者围坐交流。

广工校友、“老兵”杨晓华以“三次进疆” 的经历开启话题:“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是热爱,第三次是扎根。”她讲述的“思政少年”团队“六女进疆”接力故事,印证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252fm.essoso.com/file/upload/202508/07/135241452.jpg" />

“我曾被支教老师点亮,如今要成为照亮别人的光”“生在西部,回到西部,只想为故乡尽力”…… 十多位志愿者的青春话语,都指向同一个信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场对话,让队员们触摸到新时代青年滚烫的家国情怀。

走出团委会议室,实践队追寻扎根者的足迹:在疏勒县社区,紧握“拾荒老师”潘玉莲的手,听她25年点亮2000多名孩子未来的故事;在疆果果产业园,听闵江博士14年以科技让果林结出 “致富果”;在辽园镇葡萄架下,听艾散江・伊敏书记讲述把青春种进边疆的岁月;在广东援疆建设的民族乐器村,看匠人用56年与 “热瓦普”相伴,指尖流淌出动人旋律。

相互了解是相互交融的前提。实践队深入疏附县“最美家庭”、家访广工在读少数民族学生……走进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深入交流,增进了解,诉说着一个个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故事。原来,跨越千里的奔赴,不过是为了印证,我们是一家人!

践行西部,科技与爱心点亮边疆未来

疏勒县鲁东社区的“爱心小课堂” 里,潘玉莲奶奶25年坚守的身影仍在。实践队队员见状红了眼眶:“我们要传承奶奶的精神。”

随后,他们走进社区“红领巾小课堂”,用视频展示灵活的机器狗和广工校园,为孩子们开启科技启蒙。孩子们时而专注,时而欢呼,社区工作人员感慨:“你们让孩子看到了大世界,他们都说想去广州上大学!”队员们还赠送书包文具,让科技报国的种子与民族团结的薪火一同传递。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252fm.essoso.com/file/upload/202508/07/135241682.jpg" />

在疆果果农业科技公司,闵江博士的故事令人动容。14年来,他以 “科技兴农”推动产业链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样本。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企业的技术需求:坚果质量筛查需自动化设备,果干分拣亟待升级。“从戈壁到车间,离不开自动化技术,‘自动化’能让边疆农产品走向世界。”穿梭在车间,队员们更坚定了以专业赋能边疆产业的决心。

从珠江之滨到天山脚下,4000公里的跨越里,广工青年如石榴籽般紧密相拥,似木棉花般炽热绽放。这场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历练,更是校训精神的诠释。他们的足迹,彰显着“与祖国同行、为边疆赋能”的担当,如珠江潮水奔涌,终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青春力量。(文/祁琭 梁伟彬 李树锋 梁智俊 程宇凡 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