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纵横点评 | 从“碳库”到“钱库”,解码内蒙古碳汇领跑之路
2025-08-10IP属地 湖北9

近日,兴安盟突泉县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公示,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在林业碳汇价值实现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片

据了解,突泉县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分别归属于国有林场和乡镇集体,权属清晰,开发面积2.28万亩,造林时间为2013年至2021年,项目计入期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减排量总计77085.05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年均减排量3854.25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将为区域生态价值转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图片

截至目前,内蒙古在国家CCER碳汇平台公示项目达到9个,位列全国第一位,开发面积居全国第二,碳汇项目开发领跑全国。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结合“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扩绿增汇,做大林草“碳库”;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全面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碳汇潜力;持续减少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受害面积,降低灾害碳排放。据评估,全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全国第一,林草碳汇产品供给基础不断强化。

图片

自治区林草局创新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加强优质碳汇产品供给,积极推动“碳库”变“钱库”,2023年以来向市场供给优质碳汇产品167万吨,多途径实现碳汇价值6500多万元。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碳中和产业协会会长郝振宇认为双碳经济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府的政策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民众的低碳实践——这三股力量的交汇,才能让内蒙古的每一吨碳汇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通货”。

郝振宇一片草原固碳释氧,一度绿电点石成金”,内蒙古的碳中和之路,正是一场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本的深刻蜕变。双碳经济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内蒙古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国家“双碳”战略落地的天然试验场

内蒙古的碳汇潜力,根植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与能源结构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超亿吨,这是内蒙古最雄厚的“绿色家底”。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风能、太阳能装机量全国领先内蒙古碳中和产业协会协同央企推动绿电生产清洁化,让每度电的碳强度下降30%以上,为碳汇增值奠定基础。数字赋能精准计量,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碳足迹动态监测,解决碳汇“看不见、算不清”的痛点,让生态资源可量化、可交易。  

碳汇要转化为经济收益,需要构建全产业链支撑体系。加快赋能碳交易资产服务中心,集成碳汇开发、认证、交易功能,为农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示范各类林场相关的碳汇交易持续推动“双碳科技研究院”,攻关草原碳汇方法学。例如在内蒙古加大试点“牧光互补”项目,光伏板下牧草固碳,上方绿电生产,实现“一地双收”。  

尽管内蒙古碳汇项目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仍需突破三大瓶颈

首先标准体系尚待完善,草原碳汇监测标准尚未国家认证,亟需建立地方性方法学;其次,金融工具有待创新,探索碳汇质押贷款、碳保险等产品,破解项目前期融资难问题;最后,产业融合有待深化,推动“绿电-绿氢-绿化工”链条,例如用风光电制氢合成甲醇,实现碳汇价值倍增。  

政府的政策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民众的低碳实践——这三股力量的交汇,才能让内蒙古的每一吨碳汇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通货”。当沙漠里的光伏板与草原上的风车共同转动,当林场的碳汇权证变成牧民口袋里的收益,内蒙古的“碳库”才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钱库”。


记者:武   婧、孙雪梅

编辑:查   干

审核:刘   璐

监制:和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