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之后,特朗普的焦虑几乎可以感受到。显然,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边等待普京的妥协,另一方面却深知自己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反噬。面对俄罗斯的强硬回应,特朗普别无选择,再次派遣特使威特科夫前往莫斯科。显然,特朗普并不希望与俄罗斯彻底决裂,他也心知肚明,若最终实施最后通牒,可能会对美国带来无法预见的负面影响。于是,特使与普京会面后,双方表示讨论“进展顺利”,谈判似乎开始有所缓和。
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计划最早在下周与普京进行会晤,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次重启对话的机会。然而,特朗普在此时却突然转变了策略,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放出了将大幅加征新关税的威胁。似乎他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更为激烈的贸易冲突。那么,这场紧张的外交博弈到底是在传递合作的信号,还是更像是在进行极限施压呢?
自7月以来,特朗普已经多次对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他要求俄罗斯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否则美国将对俄罗斯加征100%的关税,并对所有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同样征收这项税务。然而,俄罗斯显然并没有对这一威胁感到害怕,俄方高层反应强硬,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讥讽这是“通往战争的最后通牒游戏”,而在乌东前线,俄罗斯的军事攻势却越来越猛烈,甚至高超音速导弹也被投入战场。特朗普的决心似乎越来越强烈,他加大了制裁力度,宣布不仅俄罗斯将面临高额关税,所有与俄罗斯有能源合作的国家也都将受到相同的处罚。
然而,特朗普很快意识到,若对中国、印度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实施二级制裁,可能会将这些国家推到对立面,这无疑会对美国造成极大反噬。他深知,印度曾因为拒绝美国的威胁而遭遇了关税的惩罚,这一切的后果,他无不铭记于心。因此,在最后通牒的最后几天,特使威特科夫意外地出现在了莫斯科,展开了一场闭门谈判。会后,双方都表示此次对话“富有成效”,特朗普也对外称会谈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他随即补充称这并不构成“突破性”成果。俄方提出的“空中停火”提议也让双方在紧张局势中找到了一线缓和的空间。
正当外界纷纷猜测美俄关系或将破冰时,特朗普却毫不犹豫地将火力重新对准了中国。他在各种公开场合猛烈批评中国的经济政策,并威胁要对中国加征新的高额关税。此时此刻的变化,显得格外微妙,很难不让人揣测,特朗普的与普京的会谈不过是为接下来全力施压中国而精心编排的一场“假动作”。特朗普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解决贸易逆差,而是通过极限施压,重新夺回与中国谈判的主导权。
但特朗普此时的立场和几年前打贸易战时的气势截然不同。对印度的制裁威胁,他明确宣布了高额的税率和具体的时间框架,而在对中国的威胁中,却只是模糊地提到“可能是中国”,这种语言上的模糊透露出特朗普内心的不安。他显然意识到,若真正与中国展开全面的关税大战,可能不仅仅是两败俱伤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使得任何过于激烈的行动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
实际上,无论是对俄罗斯的软硬兼施,还是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其背后的动力始终来自美国国内。特朗普深知,利用“对抗中国”的言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部分选民的情绪,使他们暂时忽视国内经济的下滑和社会的撕裂。这种策略在他历届竞选中屡试不爽,而他也极为清楚,这样的策略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能够为他积累政治资本。
然而,这场经济博弈背后,特朗普的作法却并不无风险。上一轮关税战的后果仍在眼前,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下滑、企业运营成本的上涨,以及中小企业的困境都让人记忆犹新。即便如此,特朗普仍然选择迎合那些嘈杂的民粹声音,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声音能为他提供短期的政治支持。
在这种情形下,特朗普一方面派特使前往莫斯科求得台阶,一方面又公开威胁要对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影子舰队”实施制裁,显得矛盾重重。与此同时,他还计划与普京举行峰会,并试图在没有欧洲的情况下举办美俄乌三方会谈。虽然国务卿鲁比奥明确表示,能否达成共识将取决于美俄能否谈妥,但这无疑反映出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充满了变数。
最终,特朗普的频繁变动让全球格局更加不确定,俄罗斯对三方会谈显然不感兴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意见似乎并未得到重视。与此同时,曾经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的其他国家开始为新一轮的经济风暴担忧,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恐怕将再次面临严峻考验。